近日,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不少人正享受著兩種語言合璧的“安慰”。如果你也在這些城市,可能會被一位“洋快遞員”敲開門,說一句“新年快樂,有你的快遞兒。”
臨近春節,快遞公司集體進入“年歇”模式,某公司在此期間推出短期“洋快遞”服務,公開招募在華學習或工作的外國人群體,自愿在春節期間義務送快遞。
33歲的何文旭來自英國,目前在北京一家雜志社工作。幾天前,他在網上看到招募“洋快遞”的消息后主動聯系公司,希望體驗一下中國快遞員的生活。
2月1日,何文旭一早來到朝陽區慈云寺的快遞配送點。經過兩天培訓,他掌握了物流的大致流程,并在小本子上做好筆記。
“您好,我是某某公司快遞員,現在有商品給您配送,請問您是否在家。”出發前,他照著筆記,給顧客打電話確認家中是否有人。這個從2000年開始學習中文的老外,如今已能熟練地與人溝通。因為喜愛中國文化,他在本科時學習了歷史、中文、社會等科目。
何文旭的父親在郵政行業工作,出于好奇,他想體驗一天快遞員的生活而報了名。與他的出發點類似,報名的多數外國人出于好奇、好玩的心態來體驗“快遞員”,少則一兩天,多至春節結束。
該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招募信息發送后,不少外國朋友覺得很有意義,特意來體驗快遞工作。公司會為他們選擇相對近的線路,任務量也比普通快遞人員少一多半。
門牌號難倒“洋快遞”
1日上午,何文旭已跟隨“師父”李運望送過兩單貨。因為對周圍小區不熟悉,公司只安排他到最近的幾個小區送貨。標配的電動三輪車他不會騎,李運望載他一起送快遞。
看到快遞單上的門牌號,李師傅走向顧客所在的單元。“14樓為什么叫12B?”何文旭問。“可能中國人覺得數字4不太吉利。”李師傅耐心地回答。
工作了一天的何文旭稱,若自己單獨送快遞,可能事先要手機導航,并打聽單元和具體門牌號,會耽誤不少功夫,“找路是最大難題”。
“中國的房子都有多少樓、哪個單元、多少號,不好記。”他說,英國多數人家的房子都是院子,只有一個房號,可以輕松找到。
“新年快樂,這里有你的快遞。”何文旭按門鈴,這是他當天的最后一單。女主人開門后,有些謹慎地看著他。當他準確說出收件人名字后,對方才敞開門簽了字。
“整體來說比較順利,很多人看到我先是吃驚,稍后會很友好,但有的人也會奇怪怎么有個外國人。”何文旭說,在英國外國人很多,所以對此不會很吃驚。
“來之前我以為(這份工作)就是單純送個快遞,”何文旭說,“沒想到還有接貨、分發、打電話(聯系用戶)這么多內容。”
快遞網是國內影響力巨大的快遞查詢平臺之一,第一時間為您提供快遞物流等行業資訊。大家可以通過添加微信號"kuaidicom"或查找公眾號"快遞網"進行關注,也可以掃描二維碼快速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