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堅決不上市的順豐開啟了上市程序,只有一種可能:它在長期發展的路上遇到了阻力,并且需要資本市場去解決這個問題。而順豐近幾年在幾個新業務上的轉型并不成功,面對內憂外患,順豐希望借助資資本力量脫困。曾經堅決不上市的順豐也要玩資本,王衛到底遇到了哪些壓力?
雖然主流快遞巨頭大多緣起于“桐廬幫”,每家公司的創始人背后都有著錯綜復雜的“裙帶關系”,但這并不妨礙各家在業務層面競爭到白熱化的快遞巨頭們,將戰火燒向資本市場。
2015年至2016年的快遞似乎掀起了上市狂潮,申通、圓通明確要借殼上市外,中通、百世匯通、全峰等多家主流快遞企業也在默默謀劃。
2015年4月,媒體報道稱,中通擬融資10億美元。中通高管確認融資消息并稱上市進程早已在內部啟動,預計未來兩年上市。
2015年9月,全峰副總裁劉偉公開向媒體表示,全峰將在2016年于新三板掛牌。
2015年12月,申通公開借殼計劃,謀求通過借殼上市的方式搶奪A股市場上的“快遞第一股”稱號。
百世物流則預計2017年-2018年在美國或者香港上市,估值27億美元。
2016年2月19日,快遞業最受資本期待的順豐發出了擬在國內證券市場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的公告。消息一出,四方震動。
這種震動不僅僅是因為順豐一直以來備受資本追捧,更是因為此前順豐一直堅持不上市。
順豐老總王衛曾做出這種表述,“上市好處無非是圈錢,獲得發展企業所需的資金。我做企業,是想讓企業長期地發展,讓一批人得到有尊嚴的生活。上市的話,環境將不一樣了,你要為股民負責,你要保證股票不斷上漲,利潤將成為企業存在的唯一目的。這樣,企業將變得很浮躁,和當今社會一樣的浮躁。”
順豐的這一轉變令行業始料未及,但又合乎情理,在所有對手都在謀求上市,企圖用資本手段展開擴張的時候,順豐正在遭遇壓力。
順豐傳統的優勢是快、體驗好,但順豐的對手紛紛啟動融資,大肆購買物流設備,同樣謀求快、體驗好。順豐此時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
外界解讀稱,此前對上市絕口不提的順豐開啟了上市程序,突然上市的動機只有一種可能:它在長期發展的路上遇到了阻力,并且需要資本市場去解決這個問題。而順豐近幾年在幾個新業務上的轉型并不成功,面對內憂外患,順豐希望借助資本力量脫困。
其實,順豐謀求上市的背后,很難用“順風希望借助資本脫困”這一句話概括表述。這背后有著順豐重重的考量。
首先是對于原有優勢的鞏固。
2013年,順豐副總裁王立順曾對媒體表示,“融入的資金將深入順豐核心資源,進一步夯實和強化核心資源的力量,如順豐信息系統、中轉環節及航空樞紐等。”對于順豐而言,這依舊是其核心競爭力所在,鞏固原有優勢,提升用戶體驗,這是保持競爭優勢,拉開其它競爭對手之間的距離的有效手段。
其次遍是擴張現有業務板塊。
根據媒體公開報道,順豐其內部將原有業務板塊劃分為六大業務事業群進行獨立運營——速運事業群、商業事業群、供應鏈事業群、倉配物流事業群、金融服務事業群、順豐國際事業群。這些業務涉及廣泛,從速遞、生鮮電鮮、跨境電商到金融支付再到無人機等。每一個業務板塊的背后,都需要資本作為支撐。
據了解,2015年10月,成立不久的深圳智航無人機有限公司對外宣布獲得首輪融資,融資來自順豐集團和北極光創投。此前,順豐曾和廣州極飛科技合作試水無人機送快遞。
而在金融支付這個層面上,2015年4月順豐曾聯手中信銀行跨界合作,推出共有品牌的“中信順手付”支付賬戶、App和中信順手聯名卡等多項服務,試圖打通電商鏈條上的支付環節,要為上游商家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為消費者提供個人零售金融服務,包括信用支付和小額貸款等產品。
順豐如今的布局無不需要資本在背后作為支撐,上市自然成為了理所當然之舉。根據順豐的說法,順豐未來將“促進線上線下渠道為主的整合,再加上快遞、冷運、金融(等項目的補充),為商家提供一個臨近消費者的全面接觸點”。
所以,與其說是順豐希望借助資本力量脫困,倒不如說順豐是想利用資本展開更大的業務規模,獲取更大想象空間。
畢竟,過去那種悶聲發大財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復返。未來的市場競爭環境中,對手們都將變得更為兇殘。
快遞網是國內影響力巨大的快遞查詢平臺之一,第一時間為您提供快遞物流等行業資訊。大家可以通過添加微信號"kuaidicom"或查找公眾號"快遞網"進行關注,也可以掃描二維碼快速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