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雙11”期間購買的東西能夠次日送達或許不再是奢望。往年“雙11”,快遞一向被網友吐槽是“慢遞”,十天半個月才到貨是常有的事。不過,今年多家快遞公司在“雙11”前就已經開始速度比拼,相繼推出次日達的服務。
據了解,順豐速運在今年“雙11”期間就承諾優先確保順豐即日、順豐次晨、生鮮類等時效類產品的時效;圓通方面也宣稱將利用航空貨運提升時效,實現部分地區次日達,如果因為非不可抗力造成延誤,次日未達,圓通將自動向買家支付寶賬戶賠付1元錢。
不過,次日達的服務也有一定限制。據介紹,圓通主要針對淘寶及天貓客戶推出江浙滬區域部分線路“承諾達”服務,而目前已有1萬多條線路可實現“次日達”。此外蘇寧方面提出的“雙11”海外購商品可享次日達服務,也主要是向保稅區內商戶開放物流次日達、半日達等服務。
多家快遞公司的限時達服務,一方面是基于硬件的保障,如順豐,不僅可以依靠龐大的機隊規模,保障服務時效和質量,而且覆蓋全國的電商倉儲配送體系,方便商家就近發貨以節約成本、提升時效。蘇寧則依靠在保稅區建立智能跨境倉庫;另一方面,快遞企業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以大數據為依托,使各種物流資源高效的組織和調配。菜鳥方面就表示,今年“雙11”,預計大數據對快遞行業的滲透率超過80%;菜鳥網絡的數據預測的準確率達到90%。
《關于促進快遞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呼吁,快遞企業要從價格競爭向服務競爭轉變。時效是服務的重要一環。
對消費者而言,包裹派送時效是其對快遞服務質量最直觀的感覺;對快遞公司來說,配送時效是其樹立正面品牌形象的重要方式。尤其是 “雙11”期間,面對平時2~3倍的業務量,快遞公司如果仍能保障包裹的安全、準時送達,不僅對品牌美譽度有放大效應,也是對其抗壓能力的最好測試。讓快遞公司能從中發現不足,使其在接下來的服務改善工作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