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雙11”都是網購血拼日,但同時也是“假象”叢生時,讓你防不勝防。快遞網根據眾多網購達人的親身經歷,告訴你如何跳過網購里那些想也想不到的“坑”。
“雙11”一大波快遞即將來襲,這些事你得知道!
據悉,今年“雙11”,各大電商平臺紛紛推出了防范措施,監管部門也發出消費警示。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這些有助于保障消費者權益,但要根治網購“假象”痼疾,需從監管協作、大數據打假等多方著力,也需要消費者擦亮眼睛并積極維權。
網購假象有哪些?
假貨品以次充好、以假亂真一直是消費者抱怨網購的最大“槽點”,“雙11”更是這一問題的集中爆發時點。國家工商總局公布的2014年下半年網絡交易商品定向監測結果顯示,監測正品率僅為58.7%。國家質檢總局在去年“雙11”前針對網絡銷售的兒童玩具、服裝、鞋類、背提包和小家電開展了產品質量專項抽查,經檢驗,問題產品占到26.1%。
假促銷、假折扣每年“雙11”,消費者都會發現有商家“先虛抬專柜價后降價”“折扣備貨很少”“優惠注水”等方面的問題。據天貓方面表示,今年截至11月5日,累計已經有2萬多個“雙11”商品因為價格問題被刪除、取消參加“雙11”活動的資格。
假信用、假銷量根據信用等級、銷量排名下單是不少“網購族”規避上當受騙的常用辦法,然而每到“雙11”,虛假交易刷單刷好評、惡意炒信等行為便大行其道,原本客觀的信用評價大量“注水”,反而成為吸引消費者“上當受騙”的陷阱。
假承諾、假維權電商產品維權本來就比較難,“雙11”血拼之后遇到問題要維權更是難上加難,為了吸引消費者,一些電商平臺、網店便大肆給出“包退包換”等虛假承諾和維權信息,等到真正遇到問題,承諾、維權便都成為“泡影”。
遇到陷阱怎么破?
陷阱一:產品圖和買家秀差別太大
達人趙女士支招:掌握了“三看”的技巧就能很大程度上防止買到假冒偽劣產品。
一看圖片。賣家的圖片是真實拍攝,還是從別家盜來的圖?如果是賣家很認真地自己拍攝、制作的圖片,就說明賣家比較用心經營網店。
二看評價。其他買家的評價是重要參考,但如今刷好評的也很常見,因此要看具體買家評價來辨別,如果是千人一面的好評,簡單幾句話來回說,這樣的好評真實性就要打個問號。
三看買家秀。普通人穿上這件衣服效果跟模特差多少?產品的實際尺寸到底有多大?很多買家評價時都會上傳圖片,拿來跟賣家精心修過的產品圖對比著看,買家秀更有參考性更實用。
陷阱二:感覺有問題退貨還是忍了
達人肖先生支招:答案是能退則退。
之前網購了一個名牌包,收貨后懷疑是仿品,就跟賣家說要退貨,賣家直接說“退吧”。我想賣家知道產品有問題,所以非常干脆地同意了。賣家如果把假貨賣給100個人,可能只有幾個人要求退貨,賣家已經從其他人身上賺回來了。據說從不退貨、好說話、能將就的買家,會更容易成為問題產品的“接盤俠”。
特別提醒,有些購物平臺可以花一點小錢購買運費險,需要退換貨時就可以大大節省快遞費。
陷阱三:剛收貨看到賣家降價促銷
達人海燕支招:遇到這種情況,消費者要“主動維護自己的錢包”。
之前我網購的皮包等產品,就是剛收到貨,商家就開始搞促銷,直接降了一百多元。這時候可以聯系賣家,要求退還差價。如果賣家不同意,消費者還可以申請退貨,重新下單買一個新的。這樣算下來,也能節省不少錢。
陷阱四:付款前后賣家態度變化大
達人康康媽媽支招:售后服務不順暢的問題是很多人網購都會遇到的,尤其是“雙11”這種購物狂歡的時候,售后服務的一連串問題都會加劇。
首先,建議消費者優先選擇支持“7天無理由退換貨”的賣家,盡管這是新消法明文規定的,但仍有些店鋪執行不力,那咱就不選他們;其次,要盡量跟賣家提前溝通好快遞、售后服務的相關內容,并將記錄保存,以備不時之需;另外,快遞簽收前盡量開箱檢查,尤其“雙11”快遞量大,產品容易損壞,應盡早發現并及時聯系賣家。
陷阱五:收到“客服”發的陌生鏈接
中消協支招: “雙11”期間,消費者一定要時刻提防網絡詐騙的發生。
一方面,消費者參與網絡購物請務必選擇正規的購物網站。正規購物網站底部會顯示相關備案信息和工商紅盾標志,同時也會標注網站的營業執照、稅務登記、法人代表等詳細資料。另一方面,消費者要冷靜識破騙局,
不可相信謊稱是客服人員發來的陌生網址鏈接和以各種理由要求轉賬的說辭,不要輕易將身份證和銀行卡信息透露給別人,更不要將手機的動態驗證碼告知他人。
一旦發現被騙跡象,應采取措施,盡快通過銀行、平臺為挽回損失爭取時間,必要時要準備好交易記錄等相關憑證向公安機關反映。
部門管理
監管警示加電商送險
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日前就規范網絡零售價格行為,向網絡零售經營企業發出提醒書,要求在網絡上銷售商品和提供服務,標價內容要真實明確、清晰醒目,價格變動要及時調整。禁止利用虛假的或者使人誤解的標價形式或者價格手段,欺騙、誘導消費者進行交易。
“雙11”前夕,國家工商總局局長張茅到阿里巴巴集團調研時指出,電商平臺要依法開展經營、規范商戶的經營行為,把好主體準入關,審查平臺內經營者資質,使惡意商鋪、失信者和侵權者得到應有懲戒。
各大電商平臺在“白熱化”競爭的同時,紛紛推出了正品保險、便利退貨等措施。天貓攜手保險公司相繼推出“天貓正品保證險”等一系列保險項目,如果消費者在天貓平臺購買到假冒商品,將無條件獲得退貨退款支持,并可以獲得4倍賠償。京東、蘇寧等電商也都有類似保障措施,“購物送險”正逐漸成為電商最新標配服務。
業內建議
監管一定要跟上形勢
業內專家認為,面對種種網購“假象”,消費者個人要“擦亮眼”,電商平臺要“把好關”,政府監管更要“給上力”,跟上網購快速發展的步伐,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工具,創新監管方式。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互聯網領域侵權假冒行為治理的意見》,要求加強跨部門、跨地區和跨境執法協作,提升監管能力和技術水平。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與權益部分析師姚建芳認為,國辦的新規為治理網購“假象”明確了方向,但提升“買買買”背后的維權意識,仍是每位消費者的“必修課”?!跋M者要留存單據、積極舉報,政府加強監管、企業加強自律有時候需要消費者去激活、倒逼。”中國消費者協會律師團團長邱寶昌認為:“電商行業應該有自律平臺,對賣家售假、投訴情況建立‘黑名單’,形成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約束機制,讓賣家不想、不敢售假?!薄半娚唐脚_掌握著大量的數據,一旦監管部門與他們實現信息共享,對打擊網絡售假以及源頭查處會有質的提升。”杭州市質監局副局長羅林峰說。